7月10日午后,气温飙至36℃。湖北孝感孝昌县农技推广中心下派农技指导员刘春德冒着蒸腾的暑气来到白沙镇广岗村赵家桥湾,察看水稻生长情况。
从山岗上远眺,稻田绵延成片,满眼碧绿。这片稻田由孝昌县双林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种植,用的是刘春德推广的新技术和优质稻种。时下正是早稻灌浆成熟期和晚稻抢插期,刘春德三天两头跑来看看。
“只有脚沾泥土,才能搞好农业。”这是刘春德奔走田间地头推广农技、服务农民的寻常一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刘春德是白沙镇人,1989年,已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受老支书所托毅然回乡,从五四村农技员干起,30余年如一日守望着白沙6万余亩稻田,为端稳中国“饭碗”奉献着一位基层农技员的力量。
从80亩到2.8万亩——拉上稻农“吃螃蟹”,旱田也能种水稻
白沙镇是农业大镇,也是有名的“旱包子”。传统水稻种植收益不好,导致许多良田抛荒,刘春德心如刀绞。
2007年,已经是白沙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的刘春德开始琢磨:能不能采用旱直播减少水稻种植用水量,解决缺水问题?
他到周边学习,但都是水播。
没有现成的经验怎么办?那就办试验田,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黄院村是典型的“旱包子”,5组潘家松林湾的潘尽三家劳力严重不足,刘春德找到他商量,希望他能第一个“吃螃蟹”。
“旱播?开国际玩笑哦!盘古开天地以来,水稻就是要水种。”“我100%不相信。”“不用水,不干死才怪。”村民听说搞旱播,没一个人相信。
“其实我心里也没底,湾里当时人平就一亩半田,大家都指望这些田吃饭。”压力和阻力都很大,但刘春德并没有放弃。
他开始“曲线救国”,找到村委会主任潘云安做工作,潘云安也不敢冒险。
“我给你们争取政策支持,种子半价,你们只管种,技术服务我全包,种不出来你们找我。”每天登门的刘春德感动了潘云安。最终,经过潘云安帮助做工作并带头干,潘尽三等10余户也拿出80亩田做试验。
为了不辜负村民,刘春德每天一早一晚来试验田。从撒种开始,每天起早摸黑,带着笔记本记下秧苗长势变化情况,及时指导村民什么时候除草、打药,什么时候灌水,什么时候断水……自己拿不准的就向外地专家请教。
功夫不负苦心人。当年,试验田亩产超过了1000斤,比传统水播高出200斤。
收获季节,每家自发送来10斤新粮,用农民最朴实的方式表达感恩之情。那一刻,刘春德绷不住了,悄悄流下热泪。
2008年,花西、季店、王店、周巷等“旱包子”乡镇纷纷慕名来学习。
“旱直播主要在孕穗期用水多,平时保持土壤湿润就可以,比传统水播省水60%以上,旱直播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潘云安感慨道。如今,白沙镇旱直播水稻达到了2.8万亩,这一技术也在孝昌县推广开来。
打造一个品牌,培育一个产业——推广新品种,种稻“甜头”足
7月10日,在双林农机专业合作社太子稻机械插播现场,一台插秧机在田间来往穿梭,不一会儿一排排青苗就被整齐插入浅水中。
合作社种植太子稻1500亩,品种是刘春德推广的优质晚稻“鄂香2号”。
“我们2018年开始种植这个品种,效益很可观。”叶双平介绍,这个品种植株矮、抗倒伏,生产的大米品质高、香味足、口感好,稻谷收购价每斤2元,加上政府补贴,每亩比往年增收五六百元。
原来,白沙镇虽然水稻种植面积大,却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生产的稻米没有市场竞争力,农民收益上不来。2017年,白沙镇党委提出:要打造白沙自己的品牌。
打造品牌,就要更新品种,镇党委将目光锁定太子稻。
接过担子,刘春德又开始办试验田了。通过比对测土配方数据后,他选定土质与邹岗镇最相近的五四村种田大户刘建国家的34亩田,并带着刘建国一起到邹岗镇去学习种植技术,引回优质稻种“鄂香2号”。
“我一家就靠这些地过生活,万一收成不好怎么办?”刘建国顾虑重重。
“种不好,种子化肥不要你的钱。”为了推广顺利,刘春德三番五次上门并提出,为其提供340斤稻种和价值7000元的肥料,以及软盘育秧、机械插秧等系列服务。刘建国最终被诚意打动。
从育秧到收割,“老刘来了”成了五四村村民们的口头禅。
精心呵护下,刘建国种植的“鄂香2号”大获丰收,亩产1100斤。
这么好的稻子,种出来了往哪销?有品牌就有市场。
为了顺利打造品牌,刘春德赴省城联系专业人士,结合白沙地方文化,设计“白沙铺1号”商标图案。商标申请成功后,刘春德将其交给五四村回归人士刘要华兄弟创办的卓豪种植专业合作社。
有人劝其将商标拿在自己手上,刘春德说:“我是个农技服务工作者,能够用我的技术帮助农户增产增收就行,推广品牌的事,让专业的人做。”
当年起,卓豪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负责回收“鄂香2号”优质稻,并开展订单种植。“白沙铺1号”大米因质优味美,广受好评,畅销孝感、武汉等地,每斤价格飙升至8元。
如今,越来越多白沙人开始种植太子稻,种植规模增加到了近4000亩。
根据孝昌打造太子米产业链的战略规划,白沙镇的“白沙铺1号”大米已正式统一为“孝昌太子米”品牌,卓豪成为全县七个授权生产销售“孝昌太子米”的代理企业之一,曾经的“白沙铺1号”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34年守望,换来6万余亩稻花香——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刘春德虽出身农村,但高中毕业后就到西安和河南一带经营铝锅盖生意,成为少见的万元户。1989年,受老支书所托,他放弃生意回乡挑起农业重担。
当年,孝感市(原孝感县)在白沙选址开展“籼优63号”杂交水稻制种工作,刘春德作为农技员参与其中,市里派来的专家住进刘春德家45天。那期间,他是最好学的那一个,每天带上笔记本,跟着专家在田里泡着。
6月下旬,水稻进入扬花授粉期,最佳授粉时机正是日头最盛的中午。他和老师一人负责一块田,拿着长竿顶着烈日赶花授粉,连续作业10天。
“土地,就是要用脚去丈量。”这次学习,刘春德不仅学到了水稻繁育制种技术,更学到了做好农业工作的真谛。多年来,他坚持在泥土中探寻真知,与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
“农民对农业的奉献是最大的。”刘春德认为,搞好农业要懂技术,更要爱农民,与他们交朋友、讲感情、讲奉献。
柳山村的湛国文勤劳朴实,爱种田也会种田,然而妻子多病,无钱投入农业生产。刘春德借给他一万余元买种子、肥料,鼓励他种太子稻,每年帮他家增收一万多元。
福兴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张开友流转400亩地种植太子稻,刘春德连续几年为他提供种子和肥料,资金达6万元,助其稳定度过瓶颈期。
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通过刘春德推广,不仅农民掌握了水稻旱直播等技术,白沙镇水稻种植面积也从4万余亩增加到了6万余亩。
今年2月,已经退休的刘春德被县农技推广中心聘为下派农技指导员,继续奔走田间地头,开展农技推广和传帮带工作,为白沙镇的农业产业发展奉献余热。
来源:孝感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悦 特约记者王虹 通讯员陈俊华 实习生吴莉
编辑:李文莉 徐瑜秋
责编:汪海莲
终审:高玉峰
责任编辑 姜琪